全球“缺芯”愈演愈烈,中美貿易戰懸而未決。從 2020 年底開始,多家企業因�“缺芯”減產、停產,如今芯片短缺問題已蔓延到汽車、手機、游戲機等領域。然而,中國大部分芯片依賴進口�2020 年中國進口 3500 億美元的芯片,比 2019 年增�14.6%。顯而易見,中國成為芯片進口國主力,未來中國對芯片的需求還會持續擴大�
根據 SEMI 相關數據,在 2019 年全� 126 � 300mm 晶圓制造廠中,24 家位于中國,而英特爾、三星和臺積電是全球主要半導體企業。雖然中國是全球消費類的電子產品生產國,但在生產芯片方面發揮的作用很有限,特別是在美國主導全球芯片產業格局下,我國芯片短時間內仍將受制于美國�
為了沖破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壓制與封鎖,過去六年里,中國政府及企業一直加大半導體技術投入,利用財政激勵、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標準加快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,掀起了一�“造芯”革命。特別在十四五規劃中,國家明確提出發�“中國�”,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�
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,許多企業開始致力于改變中�“缺芯”現狀,紛紛加入到“芯片國產�”陣營中。微源半導體就是其中的一員。微源半導體十年如一日深耕電源管理芯片,見證了中國半導體從無到有,從弱到強的蛻變。在這個過程中,微源半導體也參與了半導體行業的迭代與升級�
微源半導體(LPSemi)成立于 2010 年,目前已是國內領先的模擬芯片設計公司,專注于電源管理芯片為主的模擬芯片領域,主要有四大類產品:電源管理類(鋰電池充電管理、升壓管理、電� AC/DC,電� DC/DC 等)、包� N+P 雙溝道的低內� / 高耐壓 / 大電流等 MOSFET 類、音頻功放類� LED 驅動類。產品應用于消費、通訊、電腦周邊、穿戴式產品以及物聯網市場。目前,微源半導體在行業中已構建其自身核心競爭力,這主要得益于微源半導體在過去� 11 年發展中,始終把產品的安全性與先進性放在第一。這也是微源半導體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�
攀越高峰,資本、人才并駕齊�
眾所周知,芯片屬于高、精、尖行業,是資產密集型、人才密集型產業,人才和資本是任何半導體企業都無法越過的問題。根據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(2019~2020)》數據顯示,� 2022 年,我國芯片專業人才仍將� 25 萬左右缺口。從當前產業發展態勢來看,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顯然不足,且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,其中芯片制造人才缺口最大。模擬芯片設計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才、經驗支撐,且對工程師要求較高,任何一家企業在培養這類人才都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和充足的資金�
而微源半導體在發展中也同樣面臨人才和資金等問題�2020 � 10 月,微源半導體完成一輪股權融資,投資方包括順為資本、深創投、中芯聚源、海量資本、芯動能投資和清石資本等�2021 � 5 月,微源半導體又同海通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,并于 5 � 13 日在深圳證監局進行備案�
實際上,上市是很多半導體企業解決資金與人才缺口的必由之路。近幾年來,越來越多資本進入半導體領域,使得諸多半導體企業均獲得融資,行業也掀起一�“上市熱潮”� 微源半導體在芯片行業探索了十余年,在以電源管理芯片為主的模擬芯片領域,擁有完整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,未來將在資本的加持下,進入新的發展階段�
在當下百花齊放的電源管理芯片市場,不同的廠商會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進行深耕。微源半導體則專注于液晶顯示屏專用電源芯片、充電管理芯片、過� / 過流保護芯片、電源轉換芯片、LED 驅動芯片、快充協議芯片、音頻功放芯片、Mosfet 器件等,主要應用市場涵蓋手機、平板、顯示屏、電視、安防監控、藍牙耳機等消費與工業類多個領域�
一直以來,微源半導體以中國“�”為己任,注重產品創新,著眼解決客戶設計痛點,不斷加強研發投入,累計發布了� 1000 顆產品。在屏幕顯示電源、TWS 耳機、電子煙、平板電腦等領域,微源半導體取得了優勢競爭地位,市場份額得到大幅提升,贏得了亞馬遜、華為、三星、小米、京東方、惠科、哈曼、TCL,Sony 等全球品牌客戶的認可�
值得一提的是,微源半導體在屏顯示電源管理芯片走在行業前列。即使在新冠疫情、貿易戰和華為事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,電視、平板、筆記本等需求增加,國產屏顯芯片替代需求強烈,龐大的市場缺口為微源半導體的屏電源芯片帶來了不少訂單�
然而,在這些亮麗的發展成績背后,正是一支團結高效、敢打敢拼的技術團隊支持著微源半導體的發展。微源半導體始終�“想做事、能做事、做成事”九個字作為團隊的價值取向,不斷提升內向攻堅克難能力,推動國產化芯片發展。未來,微源半導體上市之后,在資本的支持下,從品牌定位、公司架構、管理制度等都將迎來新的變化,也將開啟自身國產化芯片研發的新征程�
落實“十四�”規劃,加速推進芯片國產化
為什么要推進芯�“國產�”�
一方面,出于安全因素。自 2007 年美國實施棱鏡計劃,這也引發了我國對信息安全的擔憂。另一方面,價格和供需因素。國內的芯片基本依靠進口,價格較高,價格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。所以芯片國產化是大勢所趨,否則中國無法解決芯片受制于人的矛盾�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中國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應對方案,制定了未來五年加快發展芯片、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先進技術的計劃。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研發支出將以每年 7% 以上的速度增長,這在國內生產總值(GDP)中占比將高于前一個五年�
在政策鼓勵和推動下,包括微源半導體在內的全行業都在積極國產化進程。微源半導體董事長戴興科表示�“芯片國產化不是一個公司就能實現的,眾人拾柴火焰高,需要全行業的從業人員共同推進。整個芯片行業分工細致,從沙子變成硅片;從硅片變成芯片;再從芯片變成成品,并不是一蹴而就,過程繁瑣且復雜,需要幾百家公司參與、協作,涉及幾十個行業,最后才能做出成品。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,因此每個細分領域都要把控好質量。從國產化的程度來看,國產化芯片底子薄,人才、企業、產品比較匱乏,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摸索和總結經驗,但是按現在中國發展速度,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,尤其是疫情和貿易戰的因素正在加速著芯片國產化�”
在落實到具體工作中,戴興科認為,首先做出產品,這是半導體從業人員的責任,從芯片設計、芯片制造、芯片的測試、封裝,這些都是半導體產業應該完成的事;第二,研發出的產品需要用戶使用,系統廠商在面對國內企業,要給予廠商機會去使用產品,國產化需要芯片設計公司、系統廠商密切合作,才能完成整個芯片驗證和大片量產工作�
最好的模式往往是最簡單的模式,而把最簡單的模式運用到極致,那么就是最成功的。戴興科表示:微源半導體在發展過程中始堅持把“務實”放在重要位置。而微源半導體作為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一份子,能做的就是做好每個環節,做好本分工作,把芯片研發出來、做好,不讓國產化產品掉鏈子。目前微源半導體也在跟系統產商溝通,期待系統廠商給國內芯片廠提供更多機會,讓國產芯片有機會進入市場�
另外,在芯片國產化進程中,有業內人士擔心,半導體產業投資熱會不會導致產能過剩?針對這個問題,戴興科認為,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,中國目前出現產能過剩的概率很小,現階段中國對芯片需求非常大�
緊跟時代發展趨勢,布局智能穿戴行業
根據中研網相關數據,全球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的規模將達� 60 億美元。為了在智能穿戴領域占據有利的領先地位,世界知名公司已率先吹響了號角。在未來三到五年后,這一領域將創造出不菲的收入。未來智能穿戴將售出7000 萬臺可聯網的穿戴式智能設備,� 2013 年僅� 1500萬。隨著設備種類逐漸豐富,越來越多應用程序也隨之出現�
戴興科認為,智能穿戴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,有很多產品形態不完全確定,也意味著穿戴產品在發展中有無限的可能。正如我們所看到 TWS 耳機,它的形態一直在變。顯而易見,它的體積、功耗要求以及功能不斷迭代。手表、手環等智能穿戴產品發展趨勢是向上的,但由于沒有固定的形態,產品市場也在不斷變化中,現階段發展不成熟,主要依靠產品創新�
他也表示,智能穿戴產品用途比較廣泛,如智能手表,可以檢測血壓、身體狀態、血氧、運動狀態。耳機可以測試心電圖、血壓的高低。與此同時,智能穿戴產品與APP、后臺結合將人體感知數據上傳到后臺,為用戶分析身體狀況等等,類似能對社會能創造出價值的產品會成為未來發展趨勀�
目前,微源半導體在智能穿戴領域已經也持續投入了不少資金,但智能穿戴產品還不成型,盡管在智能穿戴方面,還存在一些問題,但是總的發展趨勢是向上增長的。微源半導體看好智能穿戴行業,公司也在等待智能穿戴行業能夠快速的成長起來,并能達到一定的規模。在智能穿戴產品中,微源半導體的充電、LDO 產品發展較好,也在大力開� TWS 耳機,而超低功耗的 LDO、超低功耗的充電等,以及屏顯示產品等,都已經實現規模化量產,且功耗相當于業界� 50%�
微源半導體扎根芯片行業十一年,不斷夯實自身技術基底,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。在芯片國產化的當下,微源半導體是探索者、踐行者�
關注我�
公眾號:china_tp
微信名稱:亞威資�
顯示行業頂級新媒�
掃一掃即可關注我�